中小企業 ESG 永續轉型最大拼圖/螺絲鏈打群架 拚減碳
2024/11/20 | By 經濟日報2022年底,歐盟宣布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,在首批碳關稅課徵對象中,螺絲螺帽等扣件名列其中。台灣作為全球扣件第三大出口國,減碳壓力大增,但國內逾九成螺絲業者是中小企業,應對CBAM宛如「越級打怪」,相當吃力。
上下游聯手越級打怪
「我們很了解如何做出客戶要的螺絲,卻很難掌握ESG、低碳這一塊新知識。」華盛螺絲總經理黃國豪說。
不過,CBAM宣布碳關稅名單後約半年,在支撐全台七成扣件產能、有「螺絲窟」之稱的高雄岡山,已經有中小企業攜手上下游廠商邁出減碳步伐。
這項「一帶四」計畫在去年6月啟動,以負責螺絲加熱處理的「華盛螺絲」為首,帶著上游負責加工的「舜年興」和「建忠」、下游負責包裝的「華陸企業」,以及品牌貿易商「三盟」,共享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(以下簡稱「塑膠中心」)的顧問資源,進行知碳、低碳及減碳工作。
「知碳」包含了解CBAM現況、碳盤查教育訓練;「低碳」則涉及了能源耗用評估及節能輔導;「減碳」則是走碳盤查流程,了解自身碳排比率高的項目,並完成CBAM過渡期的試申報表單。
華陸、華盛帶頭找資源
從事螺絲包裝的「華陸企業」總經理黃國恩說,他多年前聽到上市櫃公司部署減碳設備,「那時覺得離我很遙遠。」直到近兩年媒體大幅報導CBAM,碳焦慮才正式降臨。
幸好,華陸企業課長吳瀚曾在公部門任職,他開始搜尋政府計畫。由於岡山許多螺絲公司是家族企業,華陸企業和華盛螺絲的負責人也是親戚,加上其他供應鏈夥伴,就這麼一個拉一個投入減碳。
「中小企業必須要『打群架』。」政治大學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說;當單一補助案不一定好申請,別蓮蒂認為業者共同申請計畫做碳盤查、認識CBAM,是很務實的作法。
塑膠中心顧問周長逸指出,兩家業者都從「節能」做起。例如:華陸企業汰換廠內開的柴油車,改向外租借電動車,較原先減少七成碳排;華盛螺絲則把工廠的水銀燈換成LED燈,兼顧節電和照明。
「原本有79盞燈,現在開49盞就夠亮了。」周長逸說,節能行動看似微小,卻讓中小企業邁出減碳第一步。但螺絲中小企業者的減碳之路,並未就此迎來幸福快樂的結局。
因為缺乏智慧化的企業資源規劃(ERP)系統,華陸企業得把整年進貨資料和收據一筆筆輸入Excel,以計算排碳細項。吳瀚認為,相關智慧化補助案對「中小企業」的認定太廣泛,10人以上合法登記者就可申請;像華陸企業這類員工少於30人,又是供應鏈中碳排相對少的包裝業者,估算「減碳效益」時,難以跟規模較大的公司競爭。
經濟部產發署永續發展組組長吳振華回應,根據產發署統計,「中小型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個案補助」2023年共有745家廠商通過申請,員工數少於30人的公司占28%,員工數30人至99人占53%,100人以上公司占19%;他認為該案並未獨厚規模較大的中小企業者。
但針對業者質疑「減碳量小,是否較難申請到補助案」,吳振華回應政府預算有限,減碳效益的確是評估補助與否的指標之一。吳瀚建議,政府可以針對中小企業規模,細分申請補助的組別。
華陸企業和華盛螺絲還碰到許多始料未及的減碳障礙。當華陸企業向廠商索取紙盒重量等文件,對方回應沒有標準化資訊、要華陸自行秤重。華盛螺絲向廠商要資料時,也有人心生警惕、覺得機密被打探。
他們也觀察到多數螺絲同行對減碳並不熱中。黃國豪說,「中小企業容易陷入一個死循環:生意好的時候忙著處理訂單,生意差的時候很難投錢轉型」。
事實上,近年受到俄烏戰爭、中國大陸傾銷等國際情勢影響,台灣螺絲業景氣相當低迷。兩家業者都說,訂單變少,才有時間投入減碳。
附加價值已提前浮現
加入輔導計畫後,減碳的附加價值跟著浮現。黃國恩說,柴油車換成電動車可減少廢氣,改善工作環境。黃國豪則透過碳盤查意識到,透過資訊落差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;難免有人藉此估算競業產能,但他認為適當共享資訊,可以了解他人用電效率,也能刺激公司成長。
不過,同行的觀望態度偶爾會動搖減碳先行者的決心:這真的是現在最急迫要做的事情嗎?
別蓮蒂說,「企業要考量,未來才想彎道超車,你不一定能跟上。」吳振華則呼籲業者透過產業輔導中心免費專線諮詢碳盤查事宜,政府也可派專家進廠說明。
而對於ESG兼具「永續未來投資」和「轉型成本」的兩面性,中小企業有無奈,也有韌性,「希望政府可以提供中小企業更明確、一致的減碳資訊和指引,讓我們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。」黃國恩說。